查看原文
其他

陈丹丹 | 明月照积雪,犹读(法)哲学:用诗意与勇气熬过人生吧

陈丹丹 雅理读书 2024-01-09


   明月照积雪,犹读(法)哲学:

用诗意与勇气熬过人生吧

文 | 陈丹丹

推荐人简介


陈丹丹,长于金陵,先后求学于随园、燕园、哈佛园。出身中文系,任教于纽约州立大学史政地科,遨游于文史哲。中英文双语写作,教全球史,研究文学、文化与思想,尤致力于以跨学科路径,探索历史转折期之中西对话与古今之争。具体研究包括现代中国的政治与伦理、现代新儒家、城市文学与文化,兼及明清。专著《明末清初与清末民初的文化世界:转折时代的文人与世变》即出。入选“张爱玲五年研究计划”。除上述专著之外,另两部书稿一为思想、政治与法律(张君劢),一为文学(张爱玲),努力做跨学科的探险。曾于北大高等人文研究院组织召开了“张君劢国际学术工作坊”,并于各学术平台策划组织了“唐宋变革圆桌”等跨学科学术活动。


记录一下这两年触发自己诗意与勇气之感的书籍与阅读体验:比较聚焦于哲学及哲学的变奏(诗学/美学等),相关于开端、探险、未知、褶皱。


我的研究之一涉及到卡尔·施米特强调政治要解决难的问题。“趁还年轻,总要做些难的事情吧。”这是我给自己做的决定,所以阅读与研习政治哲学/法哲学就是人生朝向“难”的选择。


而朝向“难”的选择,于我也是人生中诗意的瞬间。年初改稿,正好又重读法哲学相关书籍,凌晨赶工时看见薄雪,于是攒句曰:“明月照积雪,犹读法哲学。” 感叹道,“这就是这些天和下面半年的主题之一了!” 彼时也刚读到友人写明月的论文,一气呵成,发前人之未发,就又多念了几个关于“明月”的句子。年纪更小时,会更沉迷于“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更加成熟之后,宁愿多念念“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也是人生新境界。


林白《过程》开头与结尾有云:“一月你还没有出现……十二月大雪弥漫”。在我这里,一月是“明月照积雪,犹读法哲学” ,七月是“仲夏苦夜短,犹读法哲学”,到十二月,再次回转“明月照积雪,犹读法哲学”,因为暑假正好加入一个后浪组织的法哲学读书会,寒假读书会2.0版再次开张,总结就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法哲学”  !


与自己研究相关,捡出一位教授的新书:

The Long Arc of Legality:Hobbes, Kelsen, Hart

David Dyzenhau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pril 2022 


多伦多大学法学院University Professor戴岑豪斯关于“合法性”的新书:霍布斯、凯尔森、哈特。这么资深了,还在理论上用力,值得学习。


捡出另一位教授的相关书籍:

The Challenge of the Excep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olitical Ideas of Carl Schmitt Between 1921 and 1936

George Schwab

Praeger; 2nd edition (October 25, 1989)


这一研究本是乔治·施瓦布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论文,悲催的是,因为施米特这个人,论文在1962年没有通过。但施瓦布没有放弃,写了另一个博士论文,终于通过答辩,于1968年获得博士学位(且看这漫长的又六年!)最终也得以出版此书。这一曲折经历,也的确给人勇气。


与之遭遇相似,但命运更悲惨的是本雅明。这里引用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The Marxist and the Messiah”一文(发表于《伦敦书评》2021年9月9日)中的段落:“本雅明关于德意志巴洛克戏剧的解读《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是一篇1920年代的学术论文,后来以书的形式出版。因为主考人不理解这篇史无前例的作品,所以本雅明收回了这篇论文,断送了他的大学生涯。”(此处引文来自中文译文,标题为《本雅明:马克思与弥赛亚》,译者为何啸风,发表于公众号“暴风骤雨”)


78岁的伊格尔顿这篇文章,写的是詹明信出版于2020年11月的The Benjamin Files。伊格尔顿写道:“他已经快90了,写了大约25本书,至少有一本书即将出版。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是詹明信没读过的,或许除了养猪手册。《本雅明档案》所包含的文化知识的丰富程度,令人叹为观止。詹明信结合了欧洲人的感性和美国人的活力。他也是文学理论家中文笔最好的。他的一个个句子如此游刃有余,读者必须先深呼吸一口,免得在下一句话之前喘不过气来。”(引文亦来自何啸风中译文)


詹明信年近90岁仍笔耕不辍,并且仍然与本雅明进行诗意对话,随处可见“Wind in the Sails”, “the twist”, “wind of history”风格的书写。而78岁的伊格尔顿,书评也能写到让人激动,灵魂从日常中被拎出。


The Benjamin Files

Fredric Jameson

Verso, paperback, March 2022; hardback, 2020


可与之对读的,是友人王璞新译的《本雅明传》:

《本雅明传》

[美]霍华德·艾兰、迈克尔·詹宁斯 著,王璞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2022年7月版


摘抄一段与此书相关的译者文字:

具体地、人类学地看,布尔乔亚是一个生活世界、历史存在乃至文明类型,以欧洲现代性为根基。当我们把它基本上看作一种欧罗巴历史现象时,甚至可以说,美国有资本家而没有布尔乔亚,或至少没有涵养了本雅明的布尔乔亚文化,这也是为什么本雅明在逃亡美国的问题上一再犹豫,他觉得自己到了新大陆,只能充当一个“欧罗巴人”的活标本。


 ——王璞《布尔乔亚的终末和终末论》,《新京报书评周刊》

伊格尔顿说“詹明信结合了欧洲人的感性和美国人的活力”,王璞说“美国有资本家而没有布尔乔亚”,以欧洲与美国相对照,不由想起法国哲学爱好者我自己以前的毒舌:“法国从来不缺优美而强劲的哲学,正如美国从来不少乏味的学院派。进而言之,再晦涩的法国哲学,比之让人发昏的美国学院派,也要富饶诗意得多…” (我07年写的巴迪欧《世纪》的书评《敲打时代的椎骨》)。如果说我对法国哲学的爱,就这么呈现为直白且着意推至极端的毒舌,那么我对德国哲学的感情就更复杂而多层次:本来就因为德国哲学选了博士论文题目写张君劢及现代中国的政治与伦理,又由此涉及对其他现代新儒家的研究,还写过 “德语一定是最哲学的语言之一”这种略本质化的断言(给彼德·斯洛特戴克《资本的内部》写的书评《水晶宫与拱廊街:资本的“世界内部空间” 》)。所以要说法国哲学和德国哲学我更爱哪个,还真说不上来,也许前者是我的情感,后者是我的理性,有次不禁调侃道:“由亚当斯密歪楼想到德国哲学的问题。幸好我这还是大白天想起来,要是晚上想起来,我还要不要休息啦?好吧,德国哲学属于白天,法国哲学属于夜晚,中哲属于……全天。“


而身为法国哲人,巴迪欧当然更自信啦。在The Adventure of French Philosophy一书的同题序文中,巴迪欧明确表示法国哲学是希腊哲学与德国哲学后第三个黄金时代:

我想提出并论证的是一个更加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的观点:20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一个堪与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和启蒙时期的德国哲学相提并论的法国哲学时刻,其影响至今犹存。


法国哲学时刻更加关注伟大,而非幸福。我们的追求,尽管前途未卜,却超乎寻常:成为概念的探险者。既不追求生命与概念的界限分明,也不关心存在与理念的主从关系,我们想让概念开始一段探险之旅,尽管终点未知。不幸的是,探险的时代总是会被中规中矩的时代所取代。


这也许是可以理解的吧——当代法国哲学具有一种海盗精神,用德勒兹的话说,就是游牧民族气质。“概念的探险者”(adventurers of the concept)可以成为把我们团结起来的令旗。因此,我提出,20世纪晚期的法国哲学时刻是一场哲学的探险。


(上述段落皆来自The Adventure of French Philosophy一书的同题序文“Preface: The Adventure of French Philosophy”,中译文改题为 《法国哲学是希腊哲学和德国哲学后第三个黄金时代》,出处:“实践与文本“/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网站:https://ptext.nju.edu.cn/bd/ba/c13344a245178/page.htm)


金庸迷如我,不禁打下比喻:德国哲学vs法国哲学,犹如玄铁重剑vs凌波微步(当然这个比喻也太容易了);或者,德国哲学vs法国哲学,犹如玄铁重剑vs冲灵剑法(前者让人沉郁,后者让人情迷)。


巴迪欧对自己和对法国哲学一样自信:

如果法国哲学阶段这一说法能够成立的话,我应该是其最后的代表,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所谓“当代法国哲学”也正是萨特开山之作和德勒兹最后一笔之间大量工作的总和。

对于如此自信的巴迪欧,很有趣地看到不少朋友的见解。比如有朋友说,

一千吨是黄金,一克拉也是黄金,如果德国哲学是一千吨,那法国哲学大概是一克拉的黄金时代。

真的,还有比我更毒舌的人! 


The Adventure of French Philosophy 

Alain Badiou

Translated by Bruno Bosteels

Verso, paperback, March 2022; hardback, 2012


多年来有幸在文史哲中自由遨游,一直总有机缘读到张祥龙教授的文章,也推给文学的好友读。比如有一篇《“兴”打开的语言和领会境域》,感觉喜欢的句子都摘不完。尤其喜欢这一段: 

“独自莫凭栏”后马上横出一个“无限江山”,这样才叫好。不光写诗是好,哲学上也要靠这个才好。我们去读《论语》,孔子好的地方,经常就是这样横插一笔。孟子那里已经有些头头是道了,这样的地方少多了,而孔子那里还经常有“无限江山”的味道。


(本文为《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礼乐人生与哲理》第五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中西印哲学导论》

张祥龙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张祥龙教授2022年出版《中西印哲学导论》,又有《张祥龙文集》12册结集发行。而我研究对象之一的张君劢,亦有《中西印哲学文集》。暑假时念及此,深感新儒家一脉某种隐秘的传承。


《张祥龙文集》

张祥龙 著

商务印书馆


前面说到杜撰句子“明月照积雪,犹读法哲学”,既因为年初重读法哲学,也因为年初正好读到哲学系友人关于明月的妙文。很高兴半年后就看到这篇写谢灵运的月之意象的文发在《哲学研究》这样的纯哲学期刊。“晋宋之际中国文学史与思想史各有一件大事因缘:一是山水诗的崛起,二是佛性论的引进,而两者又汇聚在谢灵运一人。” 全文也如开头这般引人入胜,亦有“绝壁千仞”之处。(《谢灵运的诗与玄——从<辨宗论>中的“宗极”与“凭无”读谢公山水诗》)有意思的是,我自己的研究之一,是涉及现代世界/现代都市的”绝壁千仞“之处,所谓现代性的种种变形与残酷。其中有一篇,从张爱玲的作品看现代都市中的太阳意象。主要是说月亮是时间意象,更多通向情感范畴,而都市中的太阳有时被呈现为时间与空间的双重意象,更多超越了情感范畴,通向都市所特有的“sublime”(与感伤相对,但也有其负面能量)的审美范畴。而友人这篇文章更加反弹琵琶,说的是谢灵运的月所带来的超越的崇高之象。


哲学系友人既可以哲学之心,观于文学,自然也可用诗意之笔,去写哲学。这位朋友,也就是香港中文大学的郑泽绵兄,这几年以妙笔生花出入于哲学史与思想史之间,好几篇文章都让人感叹“哲学也能这样写”。这位名字也非常哲学的青年学者,2022年推出《诚意关——从朱子晚年到王阳明的哲学史重构》一书,摘下面这段就可以稍领略其中风采:

每个哲学家都义无反顾地奔赴他思想的命运,而当他逡巡不前、踌躇低回之时,正是哲学问题结穴之处。世人皆知:朱子三十七至四十岁之时的中和之悟是他的哲学重要转折点,却鲜有人知:另一个令他产生自我怀疑的重要节点是他六十岁后的诚意问题。

《诚意关——从朱子晚年到王阳明的哲学史重构》

郑泽绵 著

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


有哲思,也不妨有文心。一本喜爱的老书是川合康三《终南山的变容》,对我来说,这是属于秋天的书。其机缘是前年秋天还在为“唐宋变革”圆桌整理文章而特别忙的时候,每每就读上几页,借以整理思绪。令我感动的是书中提到韩愈与孟郊的友谊。韩愈对友情的确定方式是,首先确认孟郊是同类,其后又因其身上相异于自己的东西而对其愈发敬爱。2021年秋天我的感想是:“友情的确是这样,总有种种微妙气息让你能够凭直觉辨出同类。”又用英文写了一句”the aura of friendship”。而2022年秋天的体会则是:”让我们歌颂友谊之灵韵。友谊的起源、生长、绵延,可能是偶然,但又自有其本质上的必然。”


《终南山的变容:中唐文学论集》

[日]川合康三 著

刘维治  张剑 蒋寅 译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终南山的变容》中也提到韩愈如何能成为宗师:“将韩愈与韩门文人区别开来的,则是他并不局限于一个立场,而似乎是集种种可能性于一身。” 韩愈的独特,似乎在于包含种种可能性。身为中文系出身之人,一直特别惊喜看到各种中文系人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可能性。比如北大中文系80年代缪哲学长磨剑多年的《从灵光殿到武梁祠:两汉之交帝国艺术的遗影》:


《从灵光殿到武梁祠:两汉之交帝国艺术的遗影》

缪哲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10月版


又比如比较文学专业的张源师姐又研究柏拉图世界的开端,又研究中国早期的文学观念,2022年有《靡不有初:柏拉图世界的开端》出版,略摘一段:

柏拉图的对话里,有一座漫漫迷城。这座城是用逻各斯(logos)建造的雅典:城中有神庙、女王殿、宙斯廊柱,有家宅、学校、体育馆和广场,还有王廷、法庭与监狱,厄里达诺斯河与伊利苏斯河夹城而过,大路直通军事重镇佩里乌斯港。


(引言/柏拉图的世界)


《靡不有初:柏拉图世界的开端》

张源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1月版


阅读往往是某种相识与交流的开端,有幸因此认识好些女学者:

《法哲学中的诸神之争 : 西方法哲学流派述评》

柯岚 著

商务印书馆 2021年10月版


《清物十志:文人之物的意义世界》

李溪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8月版


 《制造边缘性:10-19世纪的湘西》

谢晓辉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6月版


2022年春天在我自己“纽约聊斋”讲沈从文时,不仅参考了晓辉的书,又重读了金介甫的《沈从文传》,更深刻地感到一种不只是文本徜徉,更容纳社会经济生活的更厚重的诗意。


The Odyssey of Shen Congwen

Jeffrey C. Kinkle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January 1, 1987)


《沈从文传》

[美]金介甫 著,符家钦 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最后再加几位女学者在相关领域的探险:

《民主之殇——德国宪法史反思录》

黎敏 著

商务印书馆2022年5月版


《“政治神学”抑或“神学政治”?:作为文学批评家的卡尔·施米特》

姜林静 著

道风书社2022年8月版


《“地生人”与雅典民主》

颜荻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年8月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